養陰清熱白茅根
具體做法:白茅根5克,菊花2克,烏梅3克。將3味藥放入杯中,加350~450毫升開水,加蓋悶泡30分鐘。代茶飲。此方清熱生津,適合高溫、高熱環境中工作或生活人群。
點評:中暑癥狀表現為大量出汗、口渴、四肢無力、頭昏眼花、胸悶、惡心嘔吐、體溫升高。
此方中白茅根味甘,入肺、胃、膀胱經,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“白茅根,甘能除伏熱,利小便。”因其性寒而不傷脾胃,利水而不傷陰津的特性,成為民間用于防暑、生津止渴的常用藥物之一。暑為夏季的主氣,為火熱之氣所化,中醫認為火性炎上,上火之人總會出現頭暈、眼花、耳鳴等癥狀,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對菊花的藥效有詳細的記載,“性甘、味寒,具有散風熱、平肝明目之功效。”菊花不僅清熱解毒,對于上班族,長時間用電腦者,也可起到清肝明目,抗輻射的作用。
中醫認為暑為陽邪,其性升散,容易耗氣傷津。因為夏天溫度較高,人們的毛孔處于舒張狀態,人體津液很容易通過毛孔以汗的形式外泄,此時養陰生津尤為重要?!侗静菥V目》記載:“梅實采半黃者,以煙熏為之烏梅。”烏梅酸、澀,平。歸肝、脾、肺、大腸經,有生津止渴,澀腸止瀉之功效。
白茅根、菊花、烏梅三藥合用代茶飲,不僅可以清熱解毒,還可去燥降火,酸甜爽口,為夏日祛暑之良方。健脾和胃用藿香
具體做法:藿香3克,生麥芽6克,生姜3克,大棗1個掰開。生姜洗凈切片,與其他3味藥共放杯中,加350~450毫升開水,加蓋悶泡30分鐘,代茶飲。適用于空調環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,以及貪涼、飲冷過度的人。
點評:夏季,人們常用各種冰鎮食品消暑,且長時間呆在空調環境下,因此,常會出現頭暈、打噴嚏、流鼻涕等癥狀。
防暑和胃飲中,藿香性味辛,微溫,入肺、脾、胃經?!侗静輬D經》中提到:“治脾胃吐逆,為最要之藥。”生麥芽可行氣消食,健脾開胃,用于治療寒濕困脾所致的飲食不振,脘腹脹痛。
民間有“朝含三片姜,不用開藥方”的說法。生姜性溫,能有效治療因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痛、嘔吐。五味中,生姜味辛,辛主散,故能發汗,祛風散寒。吃姜后,會有發熱的感覺,這是因為生姜能加快血液流動,排汗的同時,帶走體內寒氣和毒素。大棗性溫,早在《神農本草經》中,就已將大棗列為上品,認為它具有補氣健脾之功效。